找到相关内容709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“心性论”研探二篇

    顺其自然、自由自在的意思。禅宗所讲的自心、本心,尤其是平常心,都有顺从本心、本性自然的意义,以为人心本始状态的自然呈现就是佛。 佛教心性范畴体系也是庞大的结构功能系统,它基本范畴以及其他范畴相互...以已为情,未为性,认为情是性阻塞不通的心理表现,并不是性的本质流露。佛教认为如何调解感情,统御情绪,控制欲望也是一种生活艺术,心理的平衡艺术,而且也是直接关系到修持成佛的大问题。佛教一般都主张节制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0046673.html
  • 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

    汤火烧身亦觉即却,岂容徒待时、待处、待缘、待人方始除也(注63)。 又在‘愿往生礼赞偈’中云:或对四众、或对十方佛,或对舍利尊像大众,或对一人,或独自等,又向十方尽虚空三宝,及尽众生界等,具向忏悔。...二十六的话,其内容如下: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? 佛言:有菩萨从初意以来,自除身粗业除口粗业除意粗业,亦净他人身口意粗业。世尊!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粗业口粗业意粗业? 佛告须菩提!不善...

    慧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4847385.html
  •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

    者,乃对自身无始时来至于今日,因三界结缚造作五逆罪、十不善业等种种恶业,在诸佛前,如同过、未、现在诸佛所行忏悔,今亦如是,尽情,无所覆藏,亦不更造,且愿未来八难等诸罪报,悉于此生现受,来世得免。 ...四、 易行道之目的  易行道之目的,就《十住》中求问者的立场,是因为听闻到菩萨从初意到阿惟越致的阶段,于其间历时久远,且有退堕于二乘之患,以是缘故,冀求一种能稳当并可急速到达阿惟越致地的门径。20(...

    释宗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4247596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3)

    不信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等八种,是遍及一切染污心的精神作用。  忿:对不顺己的境界,因为气怒而发生暴恶的行为。  恨:对于忿怒的事不能忘怀而结怨于心。  覆:隐藏己过,不忏悔的行为或精神...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。  ②、摄善法戒: 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,如果不这样做,就是他的过失,故应戒除。善法有六度万行,称为菩萨学处。  ③、饶益有情戒:  心行菩萨道者,一定要利益一切众生之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447721.html
  • 唐代天台忏法

    。首先,虽律中未有小乘忏四重之法,但智者大师在《释禅》中,却提到《最妙初教经》有忏小乘四重之法。即须先向比丘说罪,再于佛前作诸行法,及诵戒千遍,即得清净,亦可以取相为证。其次,湛然又认为《摩诃止观...「劝品」时,指出依《普贤观经》之修持方法为:从「严道场」到「思惟甚深空法」,作是观时,即见普贤菩萨,除灭百千亿劫生死重罪。但修此观,若不知《普贤观经》与《法华》之关系,则修行恐无所获,如其文说: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347851.html
  • 证悟

    在明白因果道理,反省过去的恶业之时,必然也会生起忏悔的心情,因此,这种自我,毫无私心的柔软、明净、清白之心,与忏悔的心情是相同的。  在前面之引文中,将这种心的状态比喻为去除污垢,被漂白成洁白的布...可说是菩萨的证悟。  大乘佛教最初所说的十地可能是:8  一、初心 prathama-cittotpādika(意)  二、治地ādikarmika(净地)  三、应行yogācāra(修行、久习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848013.html
  • 准提法法要小集

    ,受三皈五戒,或常持八戒。  ⊙若常三时念诵,即于道场西南向东至心合掌,五体著地,敬礼十方诸佛菩萨,虔诚运想遍虚空界。便右膝著地合掌至心忏悔,自无始以来,身口意罪,今对诸佛菩萨前,弟子某甲忏悔。...不阙,无有贼盗及虎狼恶魅鬼等怖畏难处,持心念诵,并作护身,彼等诸难,即皆自灭。或菩提心,或生怖畏,或有言说,心求免离,若被执缚,即自解脱。  ⊙若欲渡江河大海,水中所有龙鼋等类不敢为害,念诵亦如前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1548956.html
  • 密宗法义精要序(1)

    、三毒增上,三门(身、口、意三业)不清净与佛法相背。六、于大法不知胜妙,无希求心。七、受戒不护,破犯无惭。八、破犯密戒,不忏悔。   如是当知,须具足十圆满,离开八无暇等,方为难得之人身,当时时...密宗,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师、三宝与菩提心。因为人生无常,苦、空、无我,尤其是六道轮回,更为痛苦!如果想要了脱生死痛苦,得到究竟安乐,非先皈依上师、三宝不可。不皈依上师、三宝,则不能得闻显密佛法,有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049286.html
  • 慈宗居士传

    藏菩萨危坐,故不敢前行。明日端严其身而居,却不见有圣像,心窃异之,即自行己罪,以表愧歉!诉说夜深所见。后父往抚州,路中遇怨家拔刀来斩,忽有一金色沙门,以手拒刃,以头受刃被害卧地,时怨家谓已杀害,...志》、《民国高僧传》。“台湾慈宗学会”会长,林宜德居士心编辑《兜率龟镜集续篇》,殊为可贵。此举既继承了历史上高僧编辑弥勒行者的《往生传记》的传统,又延续了历史上居士撰写《居士传》的流风。此书之编辑,...

    心照不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4749421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研究论著汇要(2)

    见性的“性”,并不是离见之外另有一法,性的(显现)就是见,但不是妄忘。正如明镜本来就是能照,所以照即是镜。照与镜是一回事,见与性也是一回事。由此就提出顿悟的说法:顿悟是一下了露出性来。虽然“见即...平等的说法。“趣定之前,万缘皆闭,慧之后,一切皆如”。“摄心”“息想”就在于杜塞一切心思,由此而产生的智慧就都是合理的了。这也是把体用统一起来之意。此外,还说他“持奉《楞伽》,递为心要。过此以往,未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850037.html